立天地之初心,
行中医之使命

期次:第641期       查看:27



  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这是北宋儒学大家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,每一次读来都在心中扬起万丈豪情,哪个男儿心中没有一个英雄梦呢?
 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在电视剧《白鹿原》里出自乡间读书人“朱先生”之口,当时真是觉得振聋发聩,因为这心怀天下的壮志在电视剧里的“朱先生”那,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,这是一份怎样的坚守与伟大。
  其实,当今中国所处的也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。重视教育,强调法治,注重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尊重个体差异,给每一个人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,这是伟大的时代在个体层面的体现。而在群体层面,“五位一体”的模式,“一带一路”的倡议,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理念,这些都是伟大的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努力。
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可喜的改变。而作为一名中医学子,我更加关注的是其中提到的——坚持中西医并重,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,发挥中医药在国民健康卫生事业中的作用……我想,这或许就是中医药事业的春天,这或许就是中医学子实现英雄梦的时代。
为天地立心
立心者,明德扬善,以化天地。天地本无心,以生物为心,百家圣贤,皆可立天地之心。中医人的天地之心,应该是一颗恻隐之心、慈悲之心,概之以医德,是谓医者仁心也。
  这份医者仁心,是历代中医人安身立命的基础,《大医精诚》中说: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……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,深心凄 怆,勿 避 艰 险、昼 夜、寒 暑、饥渴、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
之心,如此可为苍生大医。”神农亲尝百草,董奉春暖杏林,华佗悬壶济世,一代代中医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仁心。也只有为天地立下这样的仁心,才能真正做到《灵枢经》中所说的: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无病,上下和亲,德泽下流,子孙无忧。传于后世,无有终时。
为生民立命
立命者,勤求博采,厚德济民。天覆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,人的生命是最为珍贵的。医者,要怀着救世济民的仁心,勤求古训 , 博采众方,为生民之生命健康而刻苦钻研医技。
  中医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古往今来,名家辈出,灿若星辰。传世名方,数不胜数,而能真正洞悉各家精义,辨证论治,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者,却寥寥无几。其中缘由,可粗略分为以下二者:一者,我辈学艺不精,缺乏临床经验,未能真正领会先贤的精髓;二者,时移世易,疾病谱、人的体质、药材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如何学习领会先辈精髓,并充分结合当下实际,做到精准施方,这考验着每一个当代中医人。而这二者都离不开刻苦钻研和学习,唯有洞悉其中奥秘,才能立生民之命。
为往圣继绝学
继绝学者,心趋至理,以承往圣。天不生圣人,万古长如夜。轩辕神农,开山始祖。名家大医,探其精义。治病救人,薪火相传。岂料西医冲击,革文十年,险成绝响。承继绝学,我辈使命。
  国粹中医,星光熠熠。中医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、独一无二的经典学术精粹,其中就以“四大经典”,即
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为代表。这“四大经典”中的理法方药,久经临证实践而不衰,至今仍是中医立命的根基,是中医疗效的源头。自古以来,当一个好中医就必须继承学习好这些绝学,尤其是这“四大经典”。当今,要振兴中医,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,就要——读经典、早临床、跟名师。要学习古代医家的智慧和学脉,要在临床实践中多体会,要在名师的指导下加深认识。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医传统经典理论的精髓学懂弄通,才能有效提升中医的疗效,实现中医的使命。
为万世开太平
开太平者,欲求文明,以延万世。宁为太平狗,莫作离乱人。太平盛世,人心所向。可古往今来,太平总是短暂的,战乱却是经常的。万世之太平,更像是乌托邦式的幻想,但总有些人为之不懈追求。
  疾病是战乱的重要缘由,健康是太平的基本保障。祛除病邪,永驻健康,开万世太平之基础,这是中医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使命和承诺。当代中医人要本着济世救人之医者仁心,传承延续中医经典,用创新实干的精神,勤勉务实的干劲,刻苦钻研,苦练医技,创新中医理论体系,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,造福人类健康事业,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,为人类指明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。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,才能为万世生民之健康繁衍而开太平。
  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立天地之初心,行中医之使命。让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事业。民胞物与,全体归仁。意济苍生,天下大同。
  (2017 级研 3 班? 宋志坚)
_